摩尔庄园动物的幼崽该怎样摆放
幼崽的摆放需要综合考虑成长效率与资源消耗的平衡。幼崽和成年动物应分批次管理,晴天白天可将幼崽放出户外自行觅食,无需投喂饲料,但需提前刷毛提升好感度以加速成长。夜间或雨天必须将幼崽收回仓库,避免淋雨导致好感度下降。成年动物则建议长期留在棚内生产,通过摇铃控制进出,若直接收回仓库会重置产出计时。这种分时段、分场景的摆放策略能最大化利用自然觅食机制,显著降低饲料成本。
初始阶段需通过毛刷频繁互动,将幼崽好感度维持在4-5心水平,尤其在幼崽转为成年体的瞬间,好感度高低将决定后续产出的数量上限。户外摆放时需确保场景中有充足自然食物来源,如玉米地等区域可提供额外进食加成。若发现幼崽出现饥饿状态但仍在生产,则无需额外投喂,仅需通过刷毛即可恢复生产进度。特殊天气下所有幼崽必须收回,这是维持好感度稳定的关键规则。
每个饲养小屋最多容纳四只动物,当养殖数量达到上限时,新购买的幼崽会暂存于仓库。从仓库取出幼崽会重新计算成长时间,因此建议在夜间将待成熟的幼崽存入仓库替换为新生幼崽,充分利用离线时间加速培育周期。成年动物产出完毕后应及时出售腾出空间,但若其仍具备生产能力则不必急于处理,可继续留在棚内创造收益。
对于不同种类动物的幼崽,需采取差异化摆放策略。鸡鸭类幼崽成熟周期较短,适合高频轮换摆放;牛羊类幼崽成长耗时较长,更需要保持持续的高好感度状态。所有幼崽在户外时均需避免使用一键收回功能,而应通过摇铃引导其自然归棚。若发现幼崽停止生产,优先检查其是否处于饥饿或淋雨状态,刷毛通常能解决大部分生产停滞问题。掌握这些细节能有效提升牧场整体运作效率。
最后幼崽摆放本质是资源调配的过程。不必追求将所有幼崽同时放出,可根据成年动物的生产节奏灵活调整。在饲料储备充足的情况下,也可选择全天棚内喂养的保守方案。关键在于观察动物的实时状态提示,及时响应其需求变化,这种动态管理方式比固定模式更能适应长期养殖需求。